kok全站登录-kok手机网页版 » 绿潮 » 正文 »

秋-kok全站登录

寒露一过,眨眼就到霜降了。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诗经·国风·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说随着气温的下降,空气中的水汽,慢慢凝结为薄薄的晶体成为霜,深秋一到,飒飒的秋风使草枯叶落。

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面对深秋时寒风呜咽、冷雨淅沥、黄叶纷飞、草木凋零,触景生情,愁由心生,诉诸笔端,留下了不少悲秋作品。据说开此风之先河,当首推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宋玉。他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他开创了中国文人悲秋的基调,为后来的悲秋作品打下了底色。

其实,我认为“悲秋”也好,“喜秋”“盼秋”也罢,关键是要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存环境,当时的心境及其志向与抱负。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登高》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这是他于唐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时所作。当时的杜甫常年颠沛流离、漂泊潦倒、贫寒交迫,时值深秋,他独自一人登上高台,触景生情,抒发自己无限悲凉的心情。

把“悲秋”文章写到极致的当数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士大夫欧阳修老夫子。他的一篇《秋声赋》通过对秋声的描摹,使人感到秋的悲凉肃杀可怕,凄凄切切让人感到浑身发冷。这也反映他步入暮年,对人生短暂老之将至的哀叹吧。

当然,在封建社会中也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把秋写得悲凉不堪。比如,同是唐代大诗人的刘禹锡却一反历代文人悲秋的基调。他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了他豪迈豁达乐观的情怀。

时代不同了,当代散文作家峻青的《秋色赋》,把斑斓纷呈的秋色描写得如诗如画,把丰收时万紫千红的秋写得丰富多彩。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色秋景写得更是令人振奋。1925年秋,他重游橘子洲,登岳麓山时写下了《沁园春·长沙》,面对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色,抒发了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我对秋的感知是美好的,没有“悲”,更没有“愁”,甚至觉得比春天更有韵味,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快乐。

我小的时候特别期待秋天,可吃的东西多:玉米结穗了,山芋花生可以扒了,豆荚也黄皮了。小伙伴们放牛割草兜里都揣着火柴。随便挖个地窑子,把扒来的山芋花生、掰来的玉米棒、摘来的毛豆放在柴上烧,小伙伴们一个个脸上抹得像花猫一样,晚上吃饭时大人都喊不回去。

现在一到秋天一片繁忙景象,满眼都是累累硕果。随处可听到人们的欢歌笑语,秋色更是五彩缤纷,秋景更是生机盎然。面对这五彩缤纷的秋色,面对这无限美好的秋景,让我们拿起手中笔去描绘这伟大时代的秋色吧,去赞美这伟大时代的秋景吧。(李冠明)

原标题:秋

来源:新安晚报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