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蕴藏着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经济利用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晴雨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越高,表明该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往往意味着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影响人类的生存福祉。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安徽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温和湿润。长江和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为全省提供了丰沛的水资源,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隔江相对的皖南、皖西山区则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52%,峰峦峻峭、草木葱茏。“四廊两屏”为全省水生、陆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生态屏障。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采取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印发实施全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出台20多部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和规章,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划定并启用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300余处,实施巢湖等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有效保护了动植物繁衍栖息地。开展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省级督察,持续推进“长江禁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清风行动”“网盾行动”,不断加大公检法执法力度,以法规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守护生态空间安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安徽境内大别山和黄山—怀玉山两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分别位于皖西山区和皖南山区,涉及安徽省黄山市、安庆市等 5 个市,是安徽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加强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推进长江等江河湿地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对提升全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生态保护好、发挥生态优势的前提是全面客观了解现有的生态资源状况,发现潜在“宝藏”,识别薄弱环节。为夯实保护与发展工作基础,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了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也就是“自然界的人口普查”。调查工作以优先区域为重点,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陆生昆虫多样性、大型真菌多样性、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7个方面的调查,尤其是对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等现状进行系统性梳理,科学评价生物多样性状况,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为做好本底调查工作,2023年3月,黄山市歙县、潜山市作为试点县先行先试,在部门协调机制、调查流程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积累经验。2023年6月,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安徽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方案》《安徽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指南》《安徽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技术指南》,“一方案两指南”的制定为全省调查工作统一了标准,提供了科学指导。2023年7月,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动员部署会,全省23个县区正式开展调查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徽省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高质量推进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在自然生态保护领域开展积极探索与实践,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美丽安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潜山市: 已记录各类物种1677种
潜山市被列为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以来,统筹谋划,有序组织,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调查中期评估。
潜山市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工作写入2023年潜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汇报,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工作,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工作内容,成立潜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组建联合调查团队,成立调查专班,分类开展调查。
截至目前,潜山市已记录到各类物种1677种,包括陆生高等植物880种、哺乳动物28种、鸟类155种、两栖动物23种、爬行动物39种、陆生昆虫405种、淡水水生生物66种、大型真菌81种。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潜山市调查发现了大量重点保护物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两种,为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为安徽麝、金雕和白冠长尾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8种;安徽省重点保护物种80种;中国特有种6种,如灰胸竹鸡、小麂、乌鸫等。同时,昆虫类群还发现安徽省新纪录种7种,大型真菌类群发现疑似新物种两种。
下一步,潜山市将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监测监管,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巩固“两山”品牌创建成果,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路径。一是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发挥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优势,依法合规开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研学体验、生态康养等活动。二是发展生物多样性特色产业,深入挖掘潜山特色生物资源,鼓励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支持绿色食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申报认证,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宁国市:中华秋沙鸭已有稳定越冬种群
宁国市作为全省第二批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地区,2023年8月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宁国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工作方案》,2023年10月完成本底调查与评估项目的招标,2023年11月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
目前,全市冬季和春季现场调查已初步完成。累计完成鸟类样线80条、样点18个,布设红外监测相机58台,昆虫样线40条、样点12个,两爬样线40条、样点14个,植物样线40条、样点40个,水生生物样点36个。同时,稳步推进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等调查工作,调查范围涉及全市13个乡镇、6个街道,同步做好调查质量控制,已取得重要成果。
截至目前,冬季调查结果已整理完毕。其中,鸟类发现14目37科9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为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3种,分别为白鹇、鸳鸯、领角鸮等。安徽省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15种。哺乳动物5目7科13种,其中,走访调查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现场调查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酋猴、猕猴。浮游植物5门26属38种(含变种),浮游动物9种。
春季调查结果正在加紧整理过程中,初步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分别为红豆杉、银杏、象鼻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种,分别为榧树、金钱松、金荞麦、蕙兰、罗汉松、中华猕猴桃。鸟类新增40种(与冬季调查相比),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为黄胸鹀(宣城市新纪录),属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种,分别为短尾鸦雀、蛇雕、红角鸮、北鹰鸮、勺鸡。陆生昆虫共计发现约350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拉步甲,属中国特有物种。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的中华秋沙鸭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en(濒危)等级。据悉,2024年1月26日,调查组在水阳江(宁国段)共发现6只中华秋沙鸭(3雄3雌,均为成年个体),2024年2月4日,当地观鸟爱好者也记录到两只中华秋沙鸭(均为亚成年鸟),可见这一鸟种在宁国市已有稳定越冬种群。
祁门县:绿水青山多“宝藏”
为全面摸清黄山市祁门县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2023年10月,祁门县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调查数据初步统计,目前,祁门县已调查发现鸟类12目37科9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分别为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黑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发现水生生物物种266种,其中,鱼类有4目12科38属57种、底栖动物有3门6纲16目49科81属93种、浮游植物有6门40种、浮游动物有4类30种、水生维管植物有2门10目20科32属46种,发现近危物种两种、易危物种两种。
发现大型真菌种类23种,隶属于担子菌门的7目14科21属,其中,网纹马勃、云芝栓菌、血红密孔菌等不仅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发现极小种群植物长序榆,祁门特有植物黄山夏天无、牯牛石豆兰、牯牛兔耳风,安徽特有植物池州报春苣苔,珍稀濒危植物凹叶厚朴、中华猕猴桃等。
初步鉴定陆生昆虫约500种,隶属于20目150余科,其中,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昆虫5种,安徽省一级保护昆虫1种,“三有”(有重要生态价值、有科学价值、有社会价值)保护昆虫2种。
石台县:生物多样性“家底”丰厚
为全面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利用,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池州市石台县于2023年12月全面启动全县域、全网格、全物种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石台县生态环境分局委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编制完成了《石台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方案》,并牵头组建由中国科学院及著名高等院校组成的调查团队,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
截至目前,鸟类调查团队完成冬春季实地调查,共发现140种鸟类,分属17目50科;完成监测陆生哺乳类动物的56个点位红外相机的检查、信息回收工作,并新增3个红外相机点位;完成两栖爬行类(36条样线)、大型真菌(20条样线)和陆生高等植物(24条样线)的实地调查工作;即将开展昆虫和水生生物的实地调查工作。
2024年1月15日,调查团队在石台县牯牛降风景区发现并拍摄到一只雌性铜蓝鹟。
2024年3月27日,调查团队在石台县七都镇甲子岭附近拍摄到两只白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石台县地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黄山—怀玉山区,是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繁殖地、停歇地、迁徙地和诸多珍稀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特别是牯牛降,保存有大面积亚热带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资源,被誉为“绿色自然博物院”“天然动植物基因库”。铜蓝鹟、白鹇等珍贵生灵的出现,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增添了一份自然之美和生态之宝。
歙县:以生物多样性推动“两山”转化
歙县被列为安徽省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试点县以来,在安徽省生态环境厅、黄山市生态环境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完成中期调查评估。
歙县将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试点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连续两年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县政府主要领导专题听取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汇报,县政府专门成立工作领导组和工作专班,分管领导定期调度推进相关工作,制定《歙县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方案》,压实工作责任,明确任务分工。组建联合调查团队,成立调查专班,保障调查任务的顺利开展,协调解决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歙县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已投入专家130余人,累计野外调查120余天。调查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为南方红豆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分别为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黑麂、梅花鹿和中华穿山甲。两栖动物发现一个拟新种;陆生昆虫发现16种安徽省新纪录种。
歙县将充分利用本底调查的成果,加强对歙县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利用,积极推动生物遗传资源公平合理分享,建设歙县生物多样性体验馆,充分发挥“歙采缤纷”区域公用品牌作用,加快推进“两山”价值转化和县域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霍山县:发现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10月,六安市霍山县生态环境分局委托合肥工业大学,开展了霍山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项目团队按照《安徽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行动指南》《安徽省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指南》以及《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结合县域特点,编制了《霍山县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工作方案》。
项目团队通过布设的红外相机采集的数据信息,发现霍山县存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安徽麝,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貉,安徽省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花面狸,安徽省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麂、猪獾、黄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勺鸡、白腹隼雕,安徽省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普通鸬鹚、苍鹭、大白鹭。
屯溪区:启动本底调查 守护生态之美
屯溪区是黄山市的中心城区,地处黄山余脉与白际余脉之间的休屯盆地,是横江、率水和新安江的交汇之处,同时也是皖、浙、赣三省的接合部。
在屯溪区开展水生态调查期间,调查组记录到内陆鱼类24种,其中,包括安徽省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麦穗鱼、光倒刺鲃,这也是列入安徽省级保护名录仅有的两种淡水鱼类。
长麦穗鱼是一种栖息河流上层,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的鱼类,由于适宜栖息地的减少,如今,在很多流域已经找不到长麦穗鱼的踪迹,在屯溪区发现长麦穗鱼,为研究率水河流域的生态系统组成提供了宝贵的调查数据。
此外,调查组还记录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0种,常见的有环棱螺、并纹小叶春蜓、和平亚春蜓等。
原标题:皖美万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安徽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逐步摸清“家底”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