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升金湖畔,70岁的摄影师张治务,用二十多年时间拍下了数十万张照片。他说,“现在的池州生态更好了,环境更美了,鸟儿更多了,我们的照片也越拍越美!”
监测数据印证着他的感受:2023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8,全省排名第4;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前列,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2023年,池州市将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动力,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着力扬池所长、构筑特色,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有效路径,切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立市呵护一池山水
“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人居环境优美。”这是池州荣获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时获得的评价。池州之美,美在“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的自然禀赋里,美在“长三角美丽后花园”的公众口碑里,美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多项荣誉里。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
作为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池州市把呵护“一江碧水向东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方面做到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秋浦河(石台段)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最美家乡河”。
“非法捕捞现象越来越少,长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57岁的张根友2019年4月退捕上岸后,由一名捕鱼人转变为护渔人。他亲眼见证长江水质改善、江豚腾跃,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目前,池州建成省内首个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数字监控平台,提前1年开展长江“十年禁捕”,实现了从“打被动仗”到“打主动仗”的转变。
水有人治,责有人担,池州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2057名,河湖监管督导专家70名,河湖警长68名。山有人管,绿有人护,1008名林长守护莽莽林海。如今的池州,青山连绵竞秀、绿水蜿蜒流淌……
环境监管服务持续优化
回望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的不懈奋斗,正改变着池州大地山山水水。
加大固废危废环境监管力度。完成89家企业危废规范化环境管理专项检查,督促指导238家工业企业完成危废管理台账申报,完成危废跨省转移市级初审52批次;对全市68家涉危企业开展管理现场评估。
开展塑料污染治理2023年联合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池州市新污染物治理实施方案》,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工程。组织全市762家企业开展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初步筛查。
组织对已销号省级以上层面交办问题开展全覆盖“回头看”,发现问题重新交办。15个市直部门围绕重点监管对象细化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网格1525个;与市纪委监委建立会商制度,推动各地各有关职能部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问题排查到哪里,整改就落实到哪里。一次次重拳出击、一项项务实举措、一个个创新办法……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的雷霆攻势一波接着一波,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一浪盖过一浪,市生态环境局用炽热的民生情怀和坚定的责任担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生态环境保护答卷。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池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逐步构建适用于我市的gep核算体系,努力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盘点绿色“家底”,拓展“生态 旅游”“生态 健康”“生态 农业”等富民新业态、新经济,让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流“卖”上大价钱。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2023年,我市共为36个重点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污染物总量指标支持。1—11月,全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有效投资同比增速75.8%。
按照“梳理清单、宣传培训、技术指导、严把质量、证后监管”的全流程管理思路,加强固定污染源生态环境管理,探索排污许可领域“放管服”改革和“两证合一”试点。全市共核发排污许可证602张,对3751家单位进行排污许可登记,实现了排污许可“全覆盖”目标。
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增签约项目29个,协议投资320.83亿元;新增开工项目22个,总投资额317.84亿元;新增投产项目18个,总投资额131.44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
2023年,石台县成功创建第七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贵池区获评第六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池州市人民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全面战略kok手机网页版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美丽池州建设;成功举办2023生态环境厅局长论坛,与会厅(局)负责同志交流创新做法、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为美丽中国建设建言献策。
眼下,池州这座生态绿城,正向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城迈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正在一步步拓展,全市上下正聚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奋力谱写美丽池州建设新篇章。 (池环宣)
原标题:绿水青山带笑颜——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来源: 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