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开始,东方白鹳、白鹤、灰鹤等鸟儿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蒙古,以及中国东北部出发,一路向南,寻找温暖的栖息地。近日,由大皖新闻、潇湘晨报·晨视频联合举行的“一江碧水 翩翩有你”采访活动追随着候鸟的脚步,来到位于池州的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从观鸟到懂鸟
宋向荣是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陈心胜教授课题组博士生,读本科时,她便对观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苍鹭有个外号叫‘老等’,因为它总是站在水里一动不动,等着鱼虾送到嘴边。”提起鸟儿,宋向荣打开了话匣子。
“记得2018年时,我第一次来到升金湖,当时还不太认识鸟类。”宋向荣说,在导师的带领下,她开始了解不同鸟类的形态、习性、保护级别,以及在生态方面发挥的作用等,近两年,她开始频繁地来到升金湖,开展与鸟类相关的课题研究。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在全球候鸟主要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上,“候鸟会在秋季离开繁殖地,向南迁往温暖的越冬地,第二年春季再从越冬地向北飞回繁殖地。”宋向荣解释说,在升金湖越冬的候鸟大多来自于西伯利亚、蒙古,以及中国的东北部,如黑龙江、吉林等地,像这样的迁徙行为,主要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繁殖条件。
据了解,升金湖是中国主要鹤类越冬地之一,被称为“中国鹤湖”。世界上有15种鹤,中国有9种,升金湖就有4种,包括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而被誉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也是这里的常客。
“东方白鹳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比如水源充足、食物丰富、人为干扰少等。”宋向荣发现,近年来,升金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此越冬的候鸟数量越来越多。数据显示,如今在升金湖栖息越冬的东方白鹳数量已经由300余只增长到1200多只,约占世界总数的八分之一;白鹤由仅在升金湖停歇,转变为有100余只在升金湖越冬。从整体数据来看,升金湖越冬候鸟数量已超过10万只。
升金湖候鸟。
候鸟在升金湖越冬栖息。
湿地彩绘。
24小时的守护
提起升金湖的变化,保护区杨峨头管护点点长冯银读也有着切身感受。“我是2018年来保护区工作的,那时候这里有不少白色垃圾和其他垃圾,现在我们每天巡逻,很少能看到白色垃圾了,湖区的水质也好多了。”
当地人都知道,升金湖水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日产鱼货价值升金”之说,故称“升金湖”。然而,沿湖群众逐湖而居、逐湖而渔、逐湖而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过度的渔业开发、大面积围网养殖,再加上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升金湖生态环境恶化,水质下降到ⅳ类,越冬候鸟数量锐减。
2017年以来,当地投入4亿多元,通过拆除人工养殖围网、管理用房,拆解船只、清理水产养殖、安置专业渔民等方式,使升金湖保护区核心区实现“三无”(无渔网、无渔船、无人为活动)。2018年,保护区在湖区岸线上设置了管护点,对候鸟栖息、渔业资源等进行保护。
“我们是两班倒、24小时巡护。”每天,冯银读都和巡护员们一起,对管护范围内的沿湖岸线进行巡查。说着,冯银读跨入了巡护船,待船行驶到湖中,就将一个铁钩放了下去,“如果有人在湖里放了渔网,这个钩子就能把渔网钩起来。”冯银读说,巡查时一旦发现偷捕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没收工具;如果发现鸟类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带回管护点,并向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报备。
去年,冯银读就在巡护时发现了两只受伤的东方白鹳。“一般来说,它们察觉到有人靠近就会飞走,但听到巡逻船的响声后,有两只没飞走,我们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受伤了。”冯银读回忆说,两只东方白鹳经过一、两个月的救治后,吃食恢复了正常,最终放归了大自然。
鹤之天堂。
湿地家园升金湖。李成国/摄
装上监管“智慧眼”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三万公顷,仅仅依靠“人防”是远远不够的。去年,保护区智慧监管平台启用,实现了保护区的智慧化监测和管理。
打开升金湖智慧监管平台,各点位的实时画面一目了然。这一平台主要包含三个功能领域,分别为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系统、智能视觉监控系统和林业行政案件系统,值班人员负责平台的24小时监控值班,野外执法管护人员则负责一线执法巡护。
陈宇是保护区管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他而言,值班期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看摄像头”。“监管平台有几十个摄像头,一方面可以实时监测湖区水鸟的种类、数量,了解它们的栖息环境和分布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到有没有人在湖里捕鱼、钓鱼。”陈宇说,与以前相比,现在的管护效率更高了,非法捕鱼偷钓的行为越来越少。
通过不断地努力,升金湖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为越冬候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与此同时,保护区也在通过水位调控、水生植被恢复、底栖生物恢复等系列措施,加快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速度。
“现在每年有超过10万只候鸟在这里过冬,食物的供给问题确实很重要。”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利用科科长宋昀微说,升金湖周边有许多抛荒的圩口,保护区管理处给予村民一定的补偿,对圩口进行统一管理,并在合适的区域种植茭白、莲藕、芡实等绿色水生植物近2万亩。“这为候鸟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减少‘人鸟争食’的情况。”
宋昀微说,候鸟的活动和水体的流动还能传播草籽,促进恢复生物多样性。“我们计划通过5至10年的时间,让升金湖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相对原始的状态,虽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但也并不是无法实现。” (图片除署名外,由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江振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