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2月中旬,安徽省亳州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75,居安徽省第7位,同比改善1.8%,改善幅度居全省第6位;pm2.5平均浓度37.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74.4%,实现年度“双改善”。特别是11月和12月,pm2.5平均浓度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位。
高位推动、压实责任,扭转不利局面
今年,亳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开局不利,受长时间跨年霾与春节期间污染传输影响,1月亳州市pm2.5平均浓度高达95.2微克/立方米,为全省倒数第一,并出现6天重污染天。
面对严峻形势,亳州市坚定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信心和决心,科学分析研究大气污染的成因和特点,坚持“人防 技防”,多维度发力,扭转了年初空气质量恶化的被动局面。在3月中旬,pm2.5平均浓度摆脱全省倒数第一,5月以后pm2.5浓度排名持续向好。
亳州市建立县区环境空气质量补偿激励机制和生态环境考核奖惩制度,年度考核前两名的县区分别奖励500万元、300万元,后三名的分别处罚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不断压实县区属地管理责任。
充分发挥乡镇环保工作站“宣传员、侦查员、信息员、督办员”作用,打通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开展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季度考核,后三名的在评先创优中不予考虑,不断压紧压实乡镇党委(街道)、政府属地责任。
科技赋能、实时管控,不断提质增效
亳州市是中华药都、中药材之乡和农业大市,中药材初加工和秸秆焚烧问题多,污染监管难度大。为此,亳州市运用科技手段,集中力量破解大气污染防治中的难点问题。
持续提高“技防”水平,发挥“互联网 ”作用。在已建成的亳州车载、亳州管控、机动车遥感监测、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等系统基础上,亳州新建覆盖全域的高塔视频监控、工业企业用电监控试点项目,安装660个高塔视频监控,实时识别推送火点信息。在650家重点涉气企业安装5100个用电监控设备,实时监控企业治污设施运行、应急减排响应情况。
打造大气污染防治系统平台。亳州将涉气信息化集成到一个系统平台,搭建集“实时监测监控、数据分析、超标报警、指挥调度、网格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气环境智慧监管体系,实现环境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闭环管理,监管效能大幅提升。今年以来,共推送处置企业治污设施运行不正常、站点监测数据异常、焚烧火点等信息10006个。
此外,亳州市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有关机构和专家,认真做好“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同时,成立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会商小组,坚持每日会商,预测气象情况,发布管控建议,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强化执法、以管促治,落实源头整治
亳州市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落实源头整治。
加强监督帮扶,每季度组织一轮县区涉气问题排查,累计排查企业2171家,整治问题817个。开展餐饮油烟、异味和噪声扰民问题排查整治,共排查整治问题1371个。落实国、省、市、乡镇空气站异常点位推送机制,累计推送乡镇冒泡点位3200个,发现整治污染源352个。
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开展车辆、机械路检路查和入户检测,查处超标车辆109辆(次)、冒黑烟车辆607辆(次)、不合格机械37台(次)。
全面推进秸秆禁烧,亳州市出台全市最严厉秸秆禁烧责任追究办法,压实属地特别是乡镇责任,实施全天候高塔视频管控,共追责问责193人,焚烧现象得到严控。
全面加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制定烟花爆竹管理办法和责任追究暂行办法,重点时段实施全域禁放,协同应急管理和公安部门开展执法巡查,查办一批非法销售和储存违法行为。
加大对涉气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实施一般行政处罚246件,罚款1319.39万元,涉气案件占80%以上。首次直接查处建筑工地扬尘污染29家、罚款56.16万元。
减污降碳、结构调整,推动绿色转型
亳州市积极发展风光电、生物质热电等项目,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今年1月—9月,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388.3万千瓦,发电量为4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3%,位居全省第3位;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4.7%,居全省第一位,能源消费更加清洁;聚力提质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今年,全市新增战略性新兴企业达37家、总量达220家,产值同比增长17.3%,居全省第二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积极调整运输结构,积极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新建铁路专用线一条,改扩建内河航运码头5座。新增新能源车14747辆,占新能源车保有量的34.5%。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协同减污降碳。
今年,亳州市获批全国第一批、安徽唯一碳达峰试点城市。(记者潘骞 通讯员赵立 孙凌)
原标题:亳州强化科技赋能推进治气攻坚
11月和12月,pm2.5平均浓度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