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k全站登录-kok手机网页版 » 江淮一线 » 正文 »

蚌埠三汊河:“鸟中熊猫”栖息地的变迁记-kok全站登录

走进位于蚌埠市淮上区的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6000亩原生态的芦苇随风摇曳,其间不时有惊鸟飞起。在这鸟类天堂,鸟类监测员陈永胜追逐着这些鸟儿记录着湿地的变迁。

监测鸟类,见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801.5公顷,湿地面积529.6公顷,是淮河流域保存较好的一块平原沼泽型草本湿地,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过渡带的气候特征及其多样的植被类型,为各类生物的引种、鸟类的迁徙、栖息提供有利的条件。

鸟类监测员陈永胜

“2017年至今为止,在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监测到鸟类182种,其中国家一级鸟类4种,二级26种。”在这里,陈永胜拍到了号称“鸟中熊猫”的震旦鸦雀,还有极其稀少的斑姬啄木鸟、绶带鸟、东方白鹳等。

本是东北人的陈永胜,因女儿嫁到蚌埠也跟着一起过来了。喜欢摄影的他就去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拍,刚好园区需要,于是他就成了园区鸟类监测员。通过镜头,他记录下了这里的鸟类,也见证了湿地环境的持续变好。

“震旦鸦雀从开始的60多只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只。斑嘴鸭种群数量稳定在2000只左右。全球性极危物种黄胸鹀近期也出现在这里了。”安徽三汊河湿地公园管委会主任姚昆表示,“这表明三汊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优良成果。”

建立四长联治,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

今年60岁的刘献忠是湿地一名农民巡护员。通过不定期湿地巡护,制止各种非法渔猎及破坏湿地生态行为。

从普通农户到农民巡护员,刘献忠深切感受到了湿地的变化。“湿地治理前,水生动植物和鸟类都很少,沟渠杂乱。自从成为国家湿地公园以来,这里环境逐年变好。”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不断加大保护力度,积极修复湿地生态环境,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繁衍栖息之地。专门建立湿地农民巡护队伍,对湿地全域进行24小时巡护。并成立了全省首个湿地保护警务室以及全省首个湿地检察公益生态修复基地。

近期,蚌埠市启动林长制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通过网格化的划分,做到林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有职责、责可追溯,从而打通湿地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许祥海介绍。“利用无人机及100个监控探头对湿地公园进行实时监控,技防与人防巡护相结合,达到湿地保护区全域无死角巡护。”

目前,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林长、河长、检察长及公安局长四长联治机制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生态保护与修复。

此外,湿地公园积极实施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资金项目,开展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修复湿地面积38公顷,扩展水面近700亩,对局部芦苇荡进行收割、更新,震旦鸦雀觅食和栖息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打响湿地品牌,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

湿地保护好,也要利用好,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初秋时节,三汊河湿地周边的稻子金黄,即将迎来收获季。

由于不施化肥农药、只使用有机肥,“三汊河”生态稻米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公园管理处采用“订单农业”经营模式,有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生态有机稻米生产经营。“湿地让百姓得到了实惠,百姓也自觉反哺湿地、爱护湿地,形成了保护湿地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姚昆表示。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锚定“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着力打响“三汊河”湿地品牌。湿地周边目前有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千亩莲藕基地,休闲垂钓、农家餐饮等项目不断完善,对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生态种植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三汊河湿地莲藕”商标已获国家地理标识。

观鸟台

湿地植物园、亲水栈道、观鸟台、露营基地、跑马场、游客中心……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娱乐项目不断丰富,三汊河湿地假日经济持续走高,2022年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带动村民旅游收入近600万元。“我们接下来计划在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打造研学基地、房车基地,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带动附近村庄乡村振兴。”许祥海表示。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鸟类的天堂,也是人类开展生产经营的福地。因绿结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 檀美玲)

原标题:“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丨三汊河:“鸟中熊猫”栖息地的变迁记

来源:中安在线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