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淝河铜陵路桥段的蓝天、白云、高楼、绿水,组成一幅初夏生态美景图。 记者 郭如琦 摄
生态沟渠过滤坝。记者 华新红 摄
渔业养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过去,合肥市一些池塘水产养殖场(户)为提高产量,过度集约化养殖,导致饲料投入多、养殖密度大,加上养殖生物的活动及气象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养殖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升高,cod(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相应增加。这些池塘尾水如未处理,直接外排,将会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合肥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坚持养殖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持续开展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等行动,让养殖尾水变净水,成效明显。
“三池两坝”有效净化尾水
走进肥西县三河镇三河莲渔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只见高级农艺师吴晓勤正组织员工对池塘水质进行检测,确保龙虾等水产品健康生长。这个产业园共有3000亩池塘,其中莲渔共生基地600亩,龙虾生态养殖基地1200亩,螃蟹生态养殖基地800亩等。
“在优质种苗引进、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水草品种搭配、投入品管理、养殖尾水处理等水产养殖全过程中,我们严格落实省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的标准和要求,科学化、智能化、健康化开展生态养殖。”吴晓勤介绍,考虑到临近巢湖,去年园区申报了巢湖流域水环境一级保护区渔业尾水处理财政奖补项目,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设了尾水处理场所和设施。
沿着塘埂来到附近的生态沟渠,吴晓勤娓娓道来:“池塘位置高,水通过自流进入生态沟渠,再经过三池两坝净化。具体来说就是生态沟渠中的水经过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和两道过滤坝,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产业园负责人万家清介绍,沉淀池主要用于沉淀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悬浮物;曝气池通过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满足好氧微生物需要的氧量,加速水体中有机质分解;生态净化池利用不同营养层级的水生生物吸收转化水体污染物,并增加水体溶解氧;过滤坝则对沉淀池、曝气池出水进行过滤,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
“三池两坝中的曝气池最重要,需要定期添加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加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万家清说,池塘尾水一般在水产品捕捞前排进净化场地,一年一两次。“池塘尾水经过生态净化池净化便可排放。不过,我们基本上是循环利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该园区尾水生态净化池旁,一台现代化设备正24小时运转,监测净化后的尾水是否达标。“这是尾水在线检测仪,实时在线监测水质,监测数据汇总到‘合肥市智慧渔业管理平台’,是否达标主管部门通过平台一目了然。”吴晓勤说。
智慧平台实时在线监测
在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中,2019年,合肥市整合市级自有资金300万元,开展养殖场尾水治理试点,通过“三池两坝”和“流水槽 ”模式净化尾水。2020年,合肥市在全省出台首个《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加快推进养殖池塘尾水处理,开展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综合治理项目试点示范。
“2021年,合肥市将巢湖流域水环境一级保护区内规模水产养殖场生态化尾水处理项目,纳入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支持范围中,确保到2022年年底,实现一级保护区内规模水产养殖场尾水全部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巢湖流域水环境一级保护区20多家规模养殖场已基本建成尾水处理场所。
“与此同时,我们开发了合肥市智慧渔业管理平台,全面推广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在线监测全市养殖场尾水水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合肥市还开展了养殖场水质第三方抽检,重点加大高温季节巢湖流域水环境一级保护区内养殖场尾水检测力度,准确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今年,合肥市计划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对全市水产养殖基地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水质抽样检测工作。全市计划检测样品2002批次,检测指标包括悬浮物、ph、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预计10月底前全部完成。
“除了治理尾水,今年合肥市还将持续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华新红)
原标题:池塘“绿色转型” 养殖 尾水变净水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