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回家”了!前几天,云南北移的亚洲象群“短鼻家族”终于在离“家”17个月后,经人工干预下平安渡过元江平安回归适宜栖息地。
“前天刚从云南回到北京。”在8月20日国新办发布会现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透露,他受国家林草局委托,从6月5日开始一直在云南参与大象北迁的处置工作。“这14头大象从8月8日晚上8点8分渡过元江大桥,到8月12日23点48分,由元江县进入墨江县,标志着这群大象的北移处置工作顺利完成。”李春良说。
近年来,亚洲象和东北虎等野生动物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域的频率似乎变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模式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如何平衡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在“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发布会上回答了相关问题。
“十三五”期间,300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从今年年初东北虎走出山林进入寻常老百姓家,再到如今的大象北迁,野生动物保护受到广泛关注。在李春良看来,“这些年保护野生动物的成绩是非常大的,种群数量的增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来自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顺利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稳步推进,300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已经选聘110.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为生态护林员。
针对最近一些野生动物频繁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域的现象,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陈嘉文给出了三点详细的分析:一是因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野外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正常情况下,野生动物的家族或者种群都有依赖原有栖息地生存繁衍的习性,但是随着个体数量的增加,有的个体就需要寻找新的领地,有的家族需要更大范围的觅食,这样就会导致野生动物种群向外游荡和扩散。
二是目前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目前的栖息地在与完全自然演替形成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相比,很多是经过森林采伐、农业开垦或者人工造林形成的,不是纯天然的,就导致这种栖息地承载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不像纯天然的栖息地承载力那么高,栖息地的质量是导致野生动物出来的一个原因。
三是目前栖息地完整性也不够。由于工农业的开发建设,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割裂,破碎化比较严重,很容易造成野生动物的扩散。野生动物正常扩散迁徙,由于栖息地的不连续,出现在了人类活动的区域。
科学划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边界
陈嘉文介绍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十四五”期间,将重点采取实施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及构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三项举措推进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对大熊猫、亚洲象、海南长臂猿、东北虎、中华穿山甲等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继续实施抢救性保护,划定并严格保护重要栖息地,联通生态廊道,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了10%。”陈嘉文补充说。
那么,未来我们要如何更好处理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问题?
陈嘉文介绍,第一,要科学划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边界。针对一些大型、凶猛的野生动物,要设置防护设施和缓冲带,防止野生动物种群侵入人类的集中居住和活动区域。
第二,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提高野生动物种群的承载力。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征,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近自然改造,并妥善解决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
“比如,清理栖息地内的非原生植物,像大熊猫的栖息地,过去里面种植了一些人工林,不是大熊猫栖息地原生植被,近自然改造就要改种一些适合大熊猫栖息的树种。还要完善野生动物的食物链结构,比如云南普洱采取的‘大象食堂’的举措。” 陈嘉文介绍说。
在如何发挥政策的多渠道保障作用方面,陈嘉文介绍说,要依法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发挥补偿、保险、救济的作用,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方式,还要引进保险机制,把野生动物伤人的情况纳入到保险范围。(记者刘晓星)
来源:中国环境报